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,人口数量增加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,受耕地减少、资源短缺等因素制约,我国粮食的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,保障粮食安全任务艰巨。发展节粮型肉禽业是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、缓解粮食供求矛盾、丰富居民膳食结构的重要途径,具体原因如下:
1、饲料消耗少
目前,在我国畜牧业的几大品种中,猪肉的饲料报酬率为3.5:1,鸡肉为1.67:1,单以饲料报酬率作比较,则生产1公斤猪肉的饲料能生产2公斤鸡肉;2014年全国共生产猪肉5671万吨,用同样多的饲料,则能生产鸡肉11885万吨。根据向IPC执行部门提交的各国调查报告的情况表明,我国猪肉类产品基本占中国肉类消费的65%左右,比世界平均水平38.5%高出26个百分点。我国人均鸡肉消费量虽然已经从1984年的1.03kg增长到现在的9.05kg,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很低,是美国43.67公斤的20.72%,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0%,这与我国人多、耕地少,粮食资源人均占有率低的国情相违背。
2、提供的蛋白质更加优质
众所周知,牛肉、羊肉和猪肉叫做红肉,而鱼肉、禽肉叫做白肉。红肉的特点是肌肉纤维粗硬、脂肪含量较高,而白肉肌肉纤维细腻,脂肪含量较低,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。如果把红肉与白肉作一个比较,其优劣自明。一是脂肪含量高,尤其是猪肉,每100克猪肉中脂肪含量高达30.3克,而100克鸡肉中的脂肪含量仅有10克左右,仅相当于猪肉的1/3。二是红肉的脂肪中多为饱和脂肪,而白肉的不饱和脂肪却高得多。脂肪也有好坏之分,饱和脂肪多了对健康不利,不饱和脂肪却是好脂肪。牛肉中的不饱和脂肪仅占脂肪总量的6.5%,而鸡肉中却占24.7%,好的脂肪约是牛肉的4倍。比较各种肉食的优劣,我们就应该把鸡肉放在肉食结构中更加突出的位置。
此外,与猪、牛相比,肉禽具有饲养周期短、饲养及加工自动化程度高、对环境污染较少等优点,建议国家应该对发展肉禽等节粮型畜牧业给予高度重视,从而为调整肉食消费结构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产业基础。具体提出如下建议:
1、加大肉禽的政策扶持力度。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,人们习惯吃猪肉,这个消费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,因此,国家先后出台了“生猪养殖补贴”、“能繁母猪补贴”和“猪肉收储”等一系列政策,稳定扶持生猪生产,以满足市场的需求,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。但是,从长远发展考虑,国家应当把节粮型肉禽作为畜牧业的根本发展战略予以确立,在产业发展规划、产业扶持政策上予以保证,使节粮型畜牧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。
2、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,引领禽肉消费。肉禽营养价值高、饲料转化率高、粮食消耗低、价格低,是我国人民重要营养食物,也是非常有发展前途的产业,对解决“三农”问题、优化农业结构、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。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媒体报道的管理和引导,让人们更多地食用禽肉等对人身体健康更为有利的白肉产品。